農作物的豐收與性交合的關係
以交合為拜神之儀禮,在中東非常盛行。狀似男性性器官之石刻小像被挖出不少,更多的是正在懷孕大腹便便的女人黏土像及石雕像。有些是兩性相擁相交的坐姿的石刻小像,在今日約但國鄉下被掘出。
按兩河流域的神話,女性是世界及一切生物的源頭。懷孕的女人是繁殖的象徵。兩性相合能促進自然及人間的繁殖茂盛。每年季節的更換是由背後男神與女神交合所賜。無論是在歷史的轉換中,誰作了兩河之間的統治者,這神話,這信仰,這觀念,及這性儀一直承傳下去,變的只是神名由蘇美語變為閃語的不同稱呼。
豐穰是人類普通的願望,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農作物豐收,牲畜繁殖,及他們本身的多子多孫。全世界各族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這基本願望,今日仍然可見。最普遍的是豐年節───感謝今年的收成,祈望明年的豐收。
古代兩河流域人因感受自然界的奇妙,便發展出很多怪誕的神話
但是中東人的豐穰願望確實奇特。由於沙漠地帶的可耕面積非常有限,水量不多。多半一年只能在秋末到春末的雨季,或在有限的河流兩岸耕作。又各民族之間經常交戰掠奪,人口消耗大。可能這些促成繁殖的祈望特強,而造出性交合的奇特的宗教儀禮。多數研究近東古文化的學者,認為這奇習的最大原因起源於他們的神話信仰。
神話是早期人的一種對周圍自然界的解釋及了解。太陽的東出與西落,四季的更換,海潮的漲退,月亮的盈虧,與他們的生活確實有關。早期人在觀察中運用他們的腦力想像去了解明白。
他們想像掌管自然的神,有與人一樣的性情與需要
與稚童一般,先民對一切周圍事、物、自然現象,無法將他們當著完全的第三者的「它」來處理。而卻是常常在「你與我」的直接關係裡打轉。在這「你與我」的關係中,「自然」被認為與人一樣,具有意志,有性格,有喜怒哀樂,有饑有餓,有夫妻關係,也有排洩的需要。於是兩河人在「你」與「我」中,以人的實際生活內容作為模型解釋自然的形成,動植物的繁殖歸於男女神交合。猶如人間男女交合生子一般。這是一種自我經驗的延伸。
中東的氣候除了極少地區以外,一般分為旱季及雨季兩季。晚秋至初春為雨季,其他時間是寸草不生的旱季。季節轉換不順的時候,農作物收成量減少,影響人們的生計。古代之兩河人覺得有協助神力發揮的需要。這猶如瑪雅人必須獻上年輕人活而有力的心臟,使太陽神得力繼續發光。因為太陽衰弱,世界黑暗了,一切生命就根絕了。兩河人就在一年一度的祭典中參與性交合,覺得這會促進雨季順利轉換且使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繁殖。這拜神與性交合成了中東宗教特色。
女祭司是神殿工作者,雖然從事「性」工作,她們的社會地位與今日的娼妓絕對不同。為數不少的神女有結婚的機會,因信徒的奉獻,經濟比一般婦女高。至於性病的傳染被認為那些人因某種原因受神終生的懲罰。
隨著基督教的傳入,中東地區的性宗教也消失了
繁殖女神的信仰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地區包含歐、亞、非三大洲,一直到公元第一世紀,基督教崛起;而隨著基督教之傳佈,伊娜娜繁殖女神完全消聲匿跡。
新約聖經記載在基督教傳達到小亞細亞(今日土耳其西岸)以弗所時,信奉當地繁殖女神亞底米(Artemis)的民眾改信了基督教,與當地的既存 神廟利益者發生衝突(使徒行傳19:23-41)。
這是一個過程,以後以弗所成了基督教的版圖,性宗教就消失了。不僅在小亞細亞,其他的地區也是。
●以上文字節錄自資深華人考古學家、以及著名舊約聖經學者顏榮哲博士所著《從長安到耶路撒冷》第106-111面(拜神與交合)
|